◎故事背景:
1750年代,西葡簽訂馬德里條約, 重新劃分殖民邊界。 南美洲巴拉圭位於巴西, 阿根廷的交界, 此地為印第安人“瓜拉尼人”的活動區域, 訂條約前, 瓜拉尼人屬於西班牙殖民統治, 西班牙一群天主教基督會的修士深入叢林傳入天主教, 並在南美印第安人部落設置”歸化區“。馬德里條約簽訂後, 葡萄牙人接管西班牙的殖民區, 並進行合法販賣奴隸(印第安人), 瓜拉尼人不願接受接管,於是進行反抗, 最後導致被屠村的命運。

◎故事大綱:
電影的一開場是一位進入叢林傳教的修士被綁在十字架上, 從壯闊的瀑布上游被急流一拋而下。似乎預言結尾的悲劇....

「加布里埃爾」(傑若米. 艾恩斯 主演) 是耶穌會的神父, 決定接替該殉職傳教士的傳道工作。「加布里埃爾」身上僅帶著一把笛子, 透過笛音試圖讓愛音樂的瓜拉尼人接受他的出現, 並順利的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傳達上帝的福音, 建立教會與平等共享的社會。

「門多薩」(勞勃.迪尼洛 主演), 是西班牙殖民地的一名傭兵, 曾私下進行捕捉印第安人販賣奴隸的黑市交易, 後來發現妻子與其弟通姦後, 憤怒交加, 以決鬥方式弒其手足, 因為是”決鬥“方式, 當時的律法免判死刑, 但是他卻深受良心譴責的痛苦, 無法解脫。

「加布里埃爾」受託為一心求死的「門多薩」找到生命的出口, 在「加布里埃爾」神父的引領下,「門多薩」跟隨神父到原本被他獵捕的印第安人瓜拉尼部落, 雖然「門多薩」曾經在此傷害瓜拉尼人,但是在瓜拉尼人不計前嫌, 包容接納, 相擁而泣後, 他一路上背負的罪孽與殺戮至此被瓜拉尼人割棄於湍急的河流中, 重新與瓜拉尼人建立互信互愛的生命共同體, 爾後, 追隨神父的信念, 成為修士,並傳播上帝的愛, 全心奉獻神職工作, 而此教區在耶穌會的努力下也成為瓜拉尼人逃避被獵捕為奴隸的最佳庇護所。

1750年西葡簽訂馬德里條約後, 該印第安人教區被轉劃分給葡萄牙殖民, 葡萄牙主張合法的印第安人奴隸貿易,「加布里埃爾」神父為了要證明瓜拉尼人已經是文明且信奉上帝的子民, 極力保護瓜拉尼人不成為奴隸買賣的對象, 除了呈現有音樂天賦的瓜拉尼兒童詠唱的讚美詩, 並邀請主教親自參訪部落自給自足的運作。面對耶穌會長期深耕部落, 而顯現豐饒的成果, 該主教仍在歐洲勢力的壓力下, 屈服于現實的政治情勢, 放棄繼續保護該教區, 並要求撤離教會, 強力要求耶穌會的神職人員離棄教區的印第安人。

該教區所有的耶穌會神職人員皆不肯離去, 除了反對武力的「加布里埃爾」神父外, 「門多薩」與其他修士加入瓜拉尼人的武力反抗戰爭, 僅有小刀與弓箭的印第安人, 終究敵不過白人數量繁多的槍支與大砲, 武力抗爭的瓜拉尼人幾乎被屠殺殆盡, 即使深信上帝的愛才是真理的「加布里埃爾」神父, 持著十字架, 帶著婦孺與兒童迎向白人軍隊, 仍被無情的砲火攻擊,教會被焚毀, 村落也被夷為平地。

猛烈戰禍後的村落, 河面漂流了屍體與散落的物件, 電影畫面上, 一位倖存的瓜拉尼孩子, 從河面上拾起了一把小提琴, 完全無視於沉落在河床上的聖壇燭台, 最後這幾個零星悻存的瓜拉尼兒童帶著小提琴, 乘上一艘獨木舟遠離家鄉,往叢林深處划去。

◎我的個人觀點
雖然這部電影片尾字幕出現幾行字, 「耶穌會在南美印第安部落的傳教活動不因此結束, 仍然為印第安人的權益而努力。」並以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五節:「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衪。」結語。但以我的觀點, 最後印第安人從河面上撿拾的遺物卻是該民族一直以來最引以自豪的音樂,而非任何象徵宗教的敬拜物。最後的結語似乎有些諷刺?

一開始 「加布里埃爾」神父能夠深入叢林, 是因為音樂讓瓜拉尼人接受了他, 而非他以音樂感化瓜拉尼人, 而後, 提供羅馬音樂界的小提琴, 更是瓜拉尼人製造出來的。在南美的原著民族本擁有著祥和社會與樂園般的世界。但葡萄牙殖民者為經濟利益販奴, 西班牙殖民者為鞏固宗教勢力策動印第安人反抗接管, 被外來勢力夾擊的原住民只好一再一再的深入叢林或同化或被奴役。或許剩下的能不被奪走的, 正剩下....天賦的音樂吧?

P.S.這部片子拍攝于1986年, 波瀾壯闊的瀑布群的景觀令人震撼, 站立瀑布下的人是如此渺小, 如果在戲院大螢幕看的話, 一定更震動人心的呀!不知將近30年後, 當地是否仍保有如此的天然景觀與原始, 希望有機會能親眼目睹一次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ufang2015 的頭像
    shufang2015

    shufang2015的部落格

    shufang2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